長大再看一遍才懂!《崖上的波妞》教我的事;成為像海一樣的人,廣納一切的愛與不愛
撰文 迷誠品內容中心宮崎駿在創作《崖上的波妞》時,曾在廣島的鞆之浦(鞆の浦)居住了兩個月,他每天散步、看海、畫畫、自己煮飯,週而復始的過著簡單的生活,大概就是因為島上的自在生活帶來的靈感;他決定讓這次的主角波妞(ポニョ)來自海洋,也在閱讀了夏目漱石的《門》之後,腦海中浮現了懸崖下的概念,並充滿幹勁的說:「來打造一個比《龍貓》還要受歡迎的人物吧!」原本的片名其實是《崖上的宗介》,但波妞(ポニョ)那樣感覺摸起來軟軟的、帶點傻勁卻充滿朝氣的樣子,也許更適合作為片名,讓人馬上記住她。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許多人一看完《崖上的波妞》就滿頭問號,舉手發問吉卜力這一次究竟想探討什麼議題?波妞(ポニョ)在台灣上映那年我15歲,當年正在面臨升學考試,直到暑假才被補習班放出來,在電影院看了《天外奇蹟》,也許是卡爾爺爺(Carl)與綁著彩色氣球的房子太讓人印象深刻,對《崖上的波妞》幾乎是沒有印象,但對「ポーニョ ポーニョ ポニョ さかなの子」卻琅琅上口,聽一遍就馬上能跟著唱,時隔十年的某一日,終於重看了《崖上的波妞》,居然被電影裡的幾個角色萌得不要不要的,也有了一些當年沒能記住、沒能成為人生哲理的全新領受。
✎更多吉卜力電影官方寫真:《崖上的波妞》
{*內容僅為撰文者創作觀點,與誠品立場和電影理念無關*文章內容中可能含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
·
·
·
·
·
日復一日地等待,順著潮汐起落也能安然自處
電影從頭到尾都被直呼姓名的理莎(リサ),其實是宗介(そうすけ)的媽媽,她以爽朗的性格、豪邁的駕車技術和溫熱的心;照顧著五歲大的小男孩宗介(そうすけ)電影中或許有許多不合常理之處,怎麼看都太過「危險」的決定,但現實生活中,自帶信心的光環 是許多為人母都缺乏的勇氣,理莎(リサ)在海嘯中開著那一台感覺很低規格的紫紅色小車子,他們稱它為「理莎車」(リサカー),然後她在老人的日照中心「向日葵之家」工作,這類的工作通常需要具備強大的同理心和過人的細心,同理心絕對無庸置疑,但她細膩的部分是深埋在心,包裝在她不拘小節的樣子底下,她從頭到尾都無比的善良;在海水幾乎已經淹到腳下的時候下車救援陌生的小女孩、在海嘯覆蓋整座島的夜晚前往日照中心、對出海的丈夫懷抱思念與怨念之餘仍選擇深愛她所擁有的一切。我想她就是個像暖流一樣的女人,從溫熱的地方出發,在各種劇變來臨先安然地自處,用這樣的安定力量去感染周圍的人。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製作人鈴木敏夫認為;宮崎駿將《崖上的波妞》讓動畫回歸到給小朋友的作品,這樣的想法是成功了沒錯,但看到他所畫的海浪,細節中潛藏的瘋狂氣質,會讓人再度懷疑:「真的是給小孩子看的嗎?」《崖上的波妞》對我來說也是大人的卡通,因為已經看過日本311浩劫震災的新聞畫面、已理解災難後的生離死別,重看的時候其實好幾次感覺沉重,但仍懷抱著感謝的心情,離開的人都去了一個可愛的世界,要是真有一個這麼可愛的世界就好了!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成為像港一樣的人,為他人擁抱風霜
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角色絕對是:宗介(そうすけ),他像許多吉卜力電影中的孩子一樣,有探索世界的巨大好奇心,也同時擁有超乎想像的溫柔,這也許是宮崎駿對小孩子的想像,也是多數孩子天生就有的純粹特質。除了宗介(そうすけ)小鳳梨頭的可愛模樣,他日文配音實在好聽到不行(聲音演出:土井洋輝),他就是那種隨便講兩句話,就讓人想衝過去抱他的小孩子。得知海運工作的爸爸無法回家,他熟練地打著摩斯密碼,面對情緒低落的理莎(リサ)他卻相當淡定;「理莎不要哭!我也不會哭的」他小小年紀就意識到自己是一家之主,五歲的耿直得可愛著,沉穩的溫柔著,他本人就是像避風港一樣的存在。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初次在海邊發現波妞(ポニョ)的宗介(そうすけ)偷偷帶他去學校,第一次因為裝水時的小意外,誤以為波妞(ポニョ)會死掉的他哭了、後來在波妞(ポニョ)被抓回海洋因為救援失敗又哭了一次,理莎(リサ)開車帶他去買冰淇淋的路上跟他說:「宗介你知道有所謂的命運這件事嗎?就算難過也不可能改變命運,波妞因為出生於海洋,所以要回去海洋。」他似懂非懂的收下了這些話,就像我們儘管早就長大成人,仍偶爾會半推半就地接受一些人生道理,但宗介(そうすけ)的決定是:「我把水桶放在這!波妞就會知道這是我們家吧?」他讓生命找到自己的出路,他也願意擔任守護者的角色,為自己也為他人,擁抱所有的未知。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說起來宗介(そうすけ)確實很早熟,他和《龍貓》裡的小月一樣,身旁有一個感覺很任性的小女生跟著,波妞(ポニョ)還是他從海裡撿來的女生(年齡設定也一樣)他們以強大的心智,最主要是成分是溫柔,那些感覺默默的心底待很久的東西,肯定能陪著他們長大成人,理莎(リサ)離開家的那一晚說:「宗介就像這個家的暴風中的燈塔,黑暗中的人們都依靠這個光芒取得溫暖。」而他其實是一整座比島嶼還大的港,像他手裡打著一閃一閃的摩斯密碼一樣,傳遞一種「我就在這裡陪著你」的暖光。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驚滔駭浪的追愛,人的一生,至少要當一次海嘯
許多網路聲量給了波妞(ポニョ)負評,她不顧一切任性追愛、只吃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開心就吐海水在別人臉上,而且睡意一來就秒睡,波妞(ポニョ)這類型的人在五歲的小孩身上並不難理解,長大以後誰都不可能如此自在的生活,如果要問我從波妞(ポニョ)身上學到了什麼?真的單純的只有「奮不顧身」可以說明,可能因為懂得不多,所以特別不會自我設限,綁手綁腳的追尋人生是每個大人的通病,能像波妞(ポニョ)這個樣子,一見鍾情的深愛宗介(そうすけ)甘願離開海洋成為人類(不確定她長大後會不會後悔~)但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她乘風破浪的去找宗介(そうすけ)、和宗介(そうすけ)一起去找理莎(リサ),她除了睡著以外都是笑臉迎人的,她應該還不懂何謂「悔恨」,甚至也不懂為何「以後」,她最在乎的就是「當下」,就她的魔法也只能在醒著的時候有用。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她的追愛行動,並沒有事先演練就上場,更不用說什麼經驗談可以拿出來剖析,她在上岸前被大量的垃圾所阻礙,後來被父親抓回去海洋,在妹妹們的協助下,以快狠準的節奏長出了手腳,你看她站在浪頭上那樣跑著,看不見周圍的景色變化,我覺得她是浪本身,如果用於現代社會,她可能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女友形象,但對她自己而言,卻是可以控制整大海、影響地球,最重要的是,她能掌握她的全世界,只因為她從不畏懼。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大人追愛很隱諱,就像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說:「有些傻話,不但是要背著人說,還得背著自己。讓自己聽見了也怪難為情的。譬如說,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波妞(ポニョ)才五歲就決定了終生,她卻毫不掩飾的面向大家,勇敢示愛的力量有時候真的超乎想像。我們總說日子過得很無聊,卻沒人願意當一次像海嘯一般的人,在平靜的海域乘著小舟,也許是你我人生的最終選擇,但我覺得一生至少經歷過一場大風大浪,才看得到世界的另外一面,才能開啟內心的升級技能,偶爾也活得像遊戲一樣,不害怕Game Over。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崖上的波妞》的聲量也許仍舊無法超越《龍貓》也沒有像《神隱少女》那樣獲獎無數,但我覺得宮崎駿仍貫徹了「不製造善惡對立,也讓故事流暢的走下去」的概念,以單純的小孩視野,將這個層面帶向了更高的境界。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最後我想起了理莎(リサ)在電影中的一段台詞:「雖然發生很多無法想像的事情 ,現在無法理解,但一定有一天會懂的。」無論《崖上的波妞》真正的結局是什麼,我想就和人生的進程一樣,沒有預設明天的立場、沒有倒數會改變的瞬間,有一天能開朗地笑著,發現人生就是一邊發問也一邊解惑。
✦
▌重看一遍
☞崖上的波妞 (2DVD)
▌聆聽音樂
☞崖の上のポニョ: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2LP)
▌圖像閱讀
☞崖上的波妞套書 (4冊合售)
☞The Art of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崖上の波妞
© studio ghibli 崖の上のポニョ(2008)
▌長大以後重看,領悟全面昇華
☞《心之谷》原來是我們自主遺棄的青春
☞《來自紅花坂》3種無心的善意
☞《龍貓》裡的5種療傷法
☞《神隱少女》是我們終該面對的成長痛
☞《貓的報恩》教我的放鬆這門課
☞《霍爾的移動城堡》裡的4個情感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