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插畫家阿尼默】以台語創作《情批》,來自一種直覺的情感
撰文 蘇曉凡「台語是我唯一的鄉愁。」阿尼默回想在布拉格攻讀藝術碩士,每每與母親通話,她會用台語問:「你有想我嗎?」阿尼默總是回答沒有,「我什麼都不想,台灣的食物、風景或人,我也不是故意的,就是不會去懷念。」媽媽聽後, 回說:「好, 我會記住這句話,但我很想你。」
鄉愁來自另一種語言的擠壓。畢業前夕,有個藝術史的口試,「那是全捷克文的, 對我來說非常非常辛苦, 用中文講藝術史都不見得講得好, 何況是捷克文,而且題目是抽籤的,一百題裡抽兩題。」第一次考試,連主考官的問題都沒全聽懂,「那時候,我好渴望有一個人,面對面真實的人,跟我用台語聊天。」
台語,是阿尼默最熟悉的語言,從小到大,與家人溝通都使用台語。所以當要創作一本情書,他決定以台語創作,「對我來說,使用台語更有感覺,它是一種很直覺的情感。」「可能不懂台語的人, 就不能感覺到吧,但我首先還是需要先說服自己。」
《情批》裡的文句優美, 用字意象深刻, 斷句如詩歌,非口語的台語。然而,這看起來特別下功夫精煉磨出的字字句句,阿尼默卻不知道怎麼解釋,「我以為我寫的,就是大家平常會使用的台語。」他說,自己從小就愛看歌仔戲,如今自由工作後,每日下午也都會回老家陪母親看個兩小時的楊麗花歌仔戲。耳濡目染下,他對於台語的用詞、韻律,也別於口語用法的另一層感受。
「對我來講,只是把平時講得很順的字詞,做一些排列組合,讓它產生不同的語調、氣氛。」殊不知,初稿完成時, 他拿給朋友閱讀, 一位位讀起來都覺得難,才讓他意識到,自己與台語的關係,不太一般。
「月娘為著一個好對象/初一消瘦/十五飽滿/前步綴著後步行/日日/夜夜」 創作過程,阿尼默邊念邊寫下詩句,搭配線上辭典網站,台語文/中文辭典、愛台語 iTaigi。「像是我裡頭有寫到月娘,我用中文『月亮』去查,發現台語有五種說法,我就聽發音,看哪一個是我想要的。」
「我的皮肉/我的齒案/我的神經欉/我的內臟/我的血水/我的生殖器/我的眼神聲喉姿勢跤印/思想記持感受願望/喘氣表情智識煩惱」
唯一難以取捨,與台語文老師鄭順聰來回討論很久的詞是「生殖器」。「台語所使用的詞還是很男女二元的,沒有中性的生殖器。與專家討論後,他給的回饋是,若一個語言不被使用,就不會有新的詞跑出來,那它其實就是死掉的語言,一個活著的語言,會產生新詞,所以既然台語裡沒有,我們可以挪用、創造。」
「嘛毋知/親像阮這款的存在/敢會退時行」
對於台語的深厚情感,最終轉化了創作的靈感。「我最後決定用鉛字印刷,是『退時行』這三個字給我的靈感。因為我想每件事都已經是退時行的,印刷方式沒有人這麼印了,台語也退時行了,所以最後才畫了印刷廠。」阿尼默知道這次採訪主題是語言,還特別說明:「它是繪本,圖像與文字沒辦法分開來看,它們是彼此成就了這一個故事。」
這幾年,不管是官方或民間,都積極推廣台語文,但阿尼默不在那樣的脈絡與意識裡, 甚至是因為書出版,才知道現在進行式的台語文復興。對此,他的態度一如創作《情批》的那般溫柔、包容,「台語是我的母語,我覺得它很美,但其實我是可以接受它消逝,它本來就有可能消失,任何一種語言都是。」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