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汤是提到日本文化能直觉想出的选项之一,每当看着动画、戏剧当中的主人翁从澡堂出来,身体暖烘烘,舒适的状态下,从冰箱拿出一瓶冰凉的玻璃瓶装牛奶,豪迈地仰头咕噜、咕噜喝起来,紧接着发出爽快的声音。这个场景让很多慕名前往大众澡堂的观光客,想体验看看大众澡堂的豪爽生态。
不过若澡堂与充满复古气氛的吃茶店结合在一起,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吃茶深海」这间吃茶店就悄悄隐身在大众澡堂中。泡完澡後的慵懒时光,适合发着呆、观看苏打湛蓝的色调,感受时光肆意流逝,是令人向往的生活步调。
{本文内容由是大块出版提供;仅反应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诞生於钱汤里的吃茶店
这次来东京,我几乎没用到饭店的浴室。每天跑去东京各地不同的钱汤泡澡。
疫情之後人们似乎开始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对原本凋零的公共澡堂也懂得珍惜。今日存活下来的钱汤每间生意都不差,像是新大久保气派新颖的万年汤、高圆寺挤满文青的小衫汤、或是位於上野吸引许多西方观光客的寿汤,都能见到众多年轻世代的身影。
在这些蜕变的钱汤中,最特别的应该就属位於东十条的「十条汤」,它在经过改造後,竟然变身钱汤和吃茶店的综合体:在钱汤原本柜台前的空间,增设了一间店中店「吃茶深海」。
从上野站搭电车来东十条站车程约十五分钟,由车站北口的西出口出来再步行约七分钟,就会见到「十条银座商店街」。
创业於一九四八年的十条汤,就藏在商店街其中一条小巷里。来访前,我在网路上找到几则关於这间钱汤的报导,故事有如一部励志电影。
蜕变的过程,要从现在的主事者凑研雄先生开始说起。
三十出头的凑研雄对钱汤充满热情,先後在上野知名的「寿汤」工作一年,与埼玉县川口市的「喜乐汤」工作四年。後来在拜访各地钱汤时遇见了这间十条汤,最初他原本只是留在这里帮忙打理,得知经营者夫妇因为健康因素,可能要结束营业,於是找了他的哥哥商量。
他的哥哥是钱汤爱好者无人不知、曾经成功拯救京都「梅汤」而出名的凑三次郎。凑三次郎甚至组织了一个钱汤继业集团(ゆとなみ社),过去几年成功接管多间老钱汤,并且改造重生,还成立网路商店贩卖各种钱汤纪念品。
凑研雄与哥哥商量後,二〇二一年九月开始加入十条汤的经营,为了装修设备与增设「吃茶深海」而发起募资,想不到三天内就达到三百万日圆目标,最终募集到五百二十四万日圆,更让许多人因此认识了十条汤。
「吃茶深海」的命名灵感,来自女汤墙上热带鱼的马赛克图案。
我想,应该没有比钱汤和吃茶店更契合彼此的跨界组合。
十条汤在水池周围的墙上贴着许多手绘广告,提醒澡客们别忘记结束後,去吃茶深海来一客美味布丁或冰淇淋苏打水。在这些广告的包围下,大夥越泡越饿。
这天我舒爽地洗完了澡,从男汤里走出来,见到在其他钱汤不曾见过的画面:吃茶深海的客席上坐满二十代的女孩们,正拿着手机为可爱的食物拍照,门口甚至还有人在排队候位,和男汤里的爷爷阿伯们形成有趣的对比。
改造後的十条汤和吃茶深海不但掳获跨世代的需求,据说不少原本不敢上公共澡堂的年轻人,也开始走进钱汤。只能说吃茶店加上钱汤这两样日本文化财,魅力无法挡。
十条汤柜台的另一侧就是吃茶深海的吧台。
除了可以买到如贴纸之类的纪念品,还有印上店名的毛巾和T恤。脖子披着毛巾、身体冒着热气的我顾得整间客席都是女客,厚着脸皮跟店员说我要吃茶。
锺爱钱汤的人都知道,出浴後最高的享受就是来一瓶冰牛奶。身为钱汤里的吃茶店,这里的咖啡牛奶(コーヒー牛乳)也别有创意:店员会请你先去冰箱里选一瓶自己锺意的牛奶,然後送上一只装有咖啡冰块的玻璃杯和一只搅棒,让你自己加工成为咖啡牛奶。
应该是泡完澡身体太渴,冰凉的咖啡牛奶被我咕噜咕噜地一口饮尽。接着我学临桌的女孩们,追加了另外两样名物:深海果冻(深海セリー)和十条汤冰淇淋苏打水(十条汤クリームソータ)。一送上桌,可爱模样就让我融化了。
蓝宝石般闪耀的果冻像极了一座富士山,薄荷苏打水的味道,顶部佐有一坨鲜奶油和红樱桃,最让我惊讶的是上面竟撒有金箔。
包在果冻里如热带鱼般的是罐头凤梨。至於十条汤冰淇淋苏打水有红、蓝色两种口味,我选招摇的红色,是草莓苏打水佐上一球香草冰淇淋和凤梨块,这天刚好是八月盛夏,对於在东京玩了一天、又刚泡完澡的我来说,彷佛一场及时雨。
吃茶店与澡堂的结合,不仅增添泡澡後的仪式感,也可以同时体验两种日本文化。舒适的空间与闪闪发光的甜食摆在一起,在透明的自然光照耀下,细数玻璃杯滴落的水珠,度过一个优闲的午後,却不觉得浪费,肯定也是吃茶店与澡堂独有的魅力。
▌唤醒对老旧事物和咖啡厅的热爱!
随着店内悠扬想起的黑胶唱片,一杯清凉舒爽的冰淇淋苏打、香甜可口的布丁,以及店内静谧不被打扰的氛围。这些专属於吃茶店风格,一一被收入於
本书中。
随着文字的脚步,在优闲的午後,踏上寻觅吃茶店的路途吧。
▊作者
Hally Chen
本名陈嵩岚,出生台北,长年专事於美术设计,作品曾入围「台湾金曲奖」以及「美国IMA独立音乐奖」,2008年开始撰写杂志专栏。
热衷左手做设计执画笔、右手拿相机写文章,同时以两种眼光看待生活日常。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