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第一要緊的事,但是你擺在第一了嗎?──誠品31週年特別企畫Part 1|健康醫療
撰文 提案 on the desk健康醫療、居住條件、公共安全、社會照顧、文化休閒、經濟發展、國際關係、自然環境⋯⋯以數據看台灣八大面向,二十年來,台灣是變好、還是變壞?
誠品31週年,邀您一起由31個切身議題觀察台灣變化的軌跡,從31種讀本拓展思索的角度,讓好數據發聲,創造31種讓台灣好事發生的可能!
📌疫苗接種,打?不打?
兒童疫苗接種政策對於感染症預防非常重要,台灣的兒童疫苗接種政策也相對完善,近十年來,台灣的兒童疫苗接種率從89%提升至93.89%,使傳染病流行狀況控制得宜。與OECD組織國家相比,台灣的麻疹疫苗接種率(98.6%)為第三名、DPT疫苗接種率(98%)為第四名。
然而,隨著長者、慢性病患者等傳染病高風險族群人口數目逐漸增加,成人疫苗接種將是接下來不可忽視的挑戰。觀察目前成人疫苗接種狀況,2017年65歲以上長者的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8.8%,仍和WHO建議的75%接種率有段距離。
☞《神奇酷科學 19:對抗傳染病大作戰》|尼克.阿諾,小天下出版
小朋友一聽到打針就大哭?
打針真的是「不痛不痛就像蚊子咬一樣」嗎?
不如讓小朋友學習疾病如何產生、醫療方法如何幫助身體抵抗疾病,讓小朋友不再恐懼。
人類如何「更新器官、升級軀體」來延命,在科幻小說或戲劇裡,始終是不墜的主題。
設定往往如此:不久的未來,權貴之人除了不乏健康的器官隨時「汰舊換新」,更可能在神祕的島嶼上擁有「地下分身」,把動物的特殊能力「加裝」在自己身上。特殊階級不僅是不傷不老,更能不死。
在當下,生命的延續可以不必如此極端。不論是捐贈可再生的肝,或是遺愛人間,器官捐贈或許可列入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之一。
台灣從2002年器官捐贈正式登錄以來,器捐人數逐年增加,近十年的每百萬人器官捐贈率大致維持在4.7%至5.8%間,然而因器官移植手術盛行及移植成功率提高,器官短缺的問題也更加嚴重。
目前台灣器官捐贈採取「選擇同意制」(Opt-in),意即死者生前須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或於死亡時其最近親屬同意器官捐贈,醫療人員才會執行器捐流程。有些人提倡台灣應仿效西班牙等國家採取「推定同意制」(Opt-out),讓器官捐贈改為預設同意。然而,推定同意不應是強迫捐贈,除了需要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政府更應積極與社會溝通器官捐贈的重要,才能真正改變病患及家屬的觀念,提高器捐接受度。
☞《Designs 1 - 2》|五十嵐大介,臉譜出版
為了移民宇宙,科學家奧田將人類與動物基因混種,設計出擁有動物感官、體能與人類智慧的「人化動物HA」(Humanized Animal)。但一群懷抱野心的人以開發訓練HA之名,將其化為殺戮的武器。當人類終於開啟禁忌之門,將人獸結合,創造出的會是怎樣的生命?!
根據教育部及國健署統計,近視比率增加最快的期間是國小時期,2017年有約三分之一的高三學生有高度近視。
愈早近視,日後高度近視的機會也愈大,不僅引發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甚至有10%導致失明。由於視力會在18歲左右漸趨穩定,若能在兒少階段及早預防近視,日後近視的機率也會降低。
分享國健署「護眼123」運動,大家一起來及早存視力!
1|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2|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3|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贏在起跑點!眼科名醫教你打造兒童優視力》|陳祐瑲、陳品芳,出色文化
近視、遠視、散光、斜視、弱視……都是視力出了問題,但你知道該怎麼治療,又該如何保養嗎?
透過10個常見視力保健迷思、25件個案解說,讓家長學習正確的眼科新知!
憂鬱症是21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成因除了心理、社會因素,也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甚至免疫能力有關。
台灣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逐年增長,除了代表憂鬱症或其他情緒調控失衡的患者增加,也可能與社會意識逐漸能接受「憂鬱症是一種疾病」,讓更多患者願意主動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有關*。
另一方面,各年齡層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口比率皆有上升,其中以65歲以上族群最為明顯。老年憂鬱症的主要成因與大腦額葉功能退化。隨著平均餘命持續延長,除了需要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也不能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
*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增加的可能原因尚無定論,可能原因也包括歷年陸續有作用機轉不同的抗憂鬱劑新納入健保;此外,抗憂鬱藥物可作為非憂鬱症替代藥物(如TCA亦可用於協助緩解失眠症狀),亦為可能原因之一。
☞《終結憂鬱症》|艾德華.布爾摩,如果出版
透過免疫系統,身體、大腦和心理緊密相連!身體發炎時,血液中的細胞激素可以穿透血腦屏障傳遞信號,從身體傳到大腦內部,影響神經網絡,改變人的情緒、認知與心理。
精神免疫學開闢憂鬱症治療的革命性途徑!
消炎藥、抗生素、神經刺激裝置與冥想將取代百憂解,從根源擊敗你的憂鬱。
▼參考圖表【2O14台灣十大癌症|Re-lab製作】
連續37年,癌症位居國人死亡原因之首(1982 - 2018 年),但觀察2000年後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成長已逐漸趨緩,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在2007年後甚至有下降的趨勢。不過,並非所有癌症的死亡率都在下降,男性主要癌症死因中的口腔癌與食道癌標準化死亡率近十年未見改善,女性主要癌症死因中的乳癌標準化死亡率甚至在成長中!
30 - 34歲與35 - 39歲的國人在結直腸癌(大腸癌)、肺癌、甲狀腺癌、女性乳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等的年齡別發生率都在近二十年呈現增長的趨勢,加拿大與美國等也陸續發現一些年輕族群罹癌率上升的證據。雖然年輕人罹癌率沒有年長族群嚴重,但年輕族群罹癌與致死所造成的負擔,將對社會與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
☞《乳房告白》|蘇珊.樂芙、凱倫.林塞、伊莉莎白.樂芙,帕斯頓出版
問世3O年,闡述乳癌知識的指標巨作,唯一經典最新第六版。
蘇珊.樂芙作為乳癌權威暨宣導醫學新知與推廣女性權益的先鋒,不僅熟知大眾最易於理解的說明方式,以此闡述近乎全面的基礎知識;更直言不諱此刻醫學的能與不能,讓讀者得以務實地看待病況、療程及預後。無論對病友、病友家屬、欲了解乳癌的讀者而言,本書都無疑是一道強而有力的指引。
觀察台灣中小學生的過重及肥胖率,從2011年以來皆穩定維持在30%上下。然而,成年人的過重及肥胖率,卻在七年內增加5%。2015年後,每兩個成年男性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女性則是約三個人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且逐年呈現上升趨勢。
國內外研究皆指出,肥胖將提高各項慢性疾病的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七項與肥胖有關!別再認為小時候的胖不是胖,健康飲食、多運動,維持健康的BMI,從小做起。
☞《運動迷宮》|香川元太郎、香川志織,小天下出版
各項運動競賽變成迷宮了,不管是大腦還是身體,全力衝刺吧!讓我們一邊穿梭在各個運動場館,一邊找出隱藏圖案、走出迷宮、解開謎題,迷宮馬拉松,開跑!
☞《奧運》|陳又凌,聯經出版
台灣第一本奧運主題繪本,《台灣地圖》、《台灣最美的地方:國家公園地圖》作者、義大利波隆納插畫獎得主陳又凌,以童趣的繪圖風格,完整介紹奧運的歷史與運動項目,讓每個人都能透過這本好看的書,輕鬆愉快看懂奧運。
近20年來,台灣食品中毒人數在波動中爬升,2009年後明顯增加。食品中毒人數與案件呈現上升趨勢,可能因為民眾對食品中毒認知提高,也可能與外食與團膳比例持續提高有關。
觀察各場所的中毒人數,學校與供膳之營業場所最多,案件數月份則主要分布在年節、中秋等假日節慶及開學時期。
☞《毒生物圖鑑》|馬克.西德,臉譜出版
一道土耳其香料烤鵪鶉,為何讓一場盛筵瞬間變成賭命輪盤遊戲?
竟然有人帶著寵物蠑螈上酒吧,而且還……泡酒吃掉!?(然後他/牠就死掉了。)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毒物威力特展】策展人.生物學博士驚人之作,嗜毒饕客×野外求生專家×生物學家的現身說法!
☞【誠品31週年特別企畫:好數發聲,好事發生!31 BOOKS for BETTER TAIWAN】
2O2O.3.12 – 4.3O 全台誠品書店門市暨網路書店同步聯展,推薦書籍79折起
閱讀更多【好數發聲,好事發生|8大面向,31個議題】
➤讓每一種生命皆能安居|居住條件、公共安全
➤攜手相扶,沒有人是孤島|社會照顧
➤讓娛樂成為文化|文化休閒
➤工作,為了更好的生活|經濟發展、國際關係
➤永續,是最美的風景|自然環境
※資料提供:《臺灣數據百閱》(Re-lab,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