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學習新語言,為了___】我的三腳貓越南語——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張正
撰文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中文人」作為書面自我介紹的開頭,前不久才發現,大學中文系的同學也自稱「中文人」。哎呀這可不好,好像我在故意冒充中文系畢業生。也許之後改成「華文人」或「華語人」吧!
當初選擇以「中文人」作為自我介紹的起始句,一是試著以母語作為分類方式,閃避敏感的國族、變動的地域。二是因為過去在多語言報刊《四方報》工作的經驗。
《四方報》裡有來自東南亞各地的同仁,你說他該算什麼人、哪裡人呢?尤其來台定居結婚生子的移民,既是母國人、也是台灣人。
而我之所以能在《四方報》工作,則歸功於在暨大東南亞研究所期間,去越南短期留學了幾個月。
和越南朋友打交道,最不習慣的是要先確認彼此的年齡,無分男女。原來越南語的對話中,極少用到「你(bạn)」、「我(tôi)」兩字,而是先以年齡判定彼此的位階高低,隨後便以「兄(anh)」、「姊(chị)」、「弟妹(em)」互稱與自稱。
不過也有例外。例如一位年齡較長的女性和年齡較輕的男性,原本應該以「姊(chị)」、「弟(em)」互稱與自稱,但若兩人成了情侶或夫妻,稱呼也就改為「兄(anh)」、「妹(em)」。這太大男人沙文了吧?沒辦法,我管不著。但這也可以證明,越南絕對非許多台灣人誤以為是的「母系社會」。
四個月的短期留學之後,我從越南語的國度回到台灣。突然之間,我的三腳貓越南語竟然成了通關密碼:在越南河粉店裡用越南語點菜、結帳,和越南朋友用越南語打招呼、說再見,即便只是發音不標準的片段對話,都能讓周圍的空氣突然活絡起來。
而後因為《四方報》擴展版圖,我又陸續學了泰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緬甸文。可惜我不是有語言天份的人,也沒機會到當地長住,所以每個語言的程度都僅停留在「你好」、「吃飯」、「謝謝」、「再見」。
幸虧在台灣的東南亞朋友們,多半都有足夠的中文溝通能力,我的牙牙學語,只需要用在一開始的破冰。而在「好的開始」之後,能否如願溝通、能否真的成為朋友,就不完全是語言的任務了。
撰文|張正
華語人,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發起人。曾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Unaccounted Travelogue)協同策展人、「外婆橋計畫」發起人、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四方報總編輯。著有《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我正在學習新語言,為了___
☞ 聽懂族語單詞的那一刻,我好感動!——專訪Taiuan女孩33
☞ 學習英日韓越語,我發現文化是傳來傳去的。——專訪計程車司機甘傑安
☞台灣的手語最隨性,也最漂亮——專訪手語翻譯李振輝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多語的美麗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