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烏醫師 | 不用強迫對方懂,先懂自己更重要──《提案》11月號「完美身體求生記」
撰文 《提案》編輯室獻給苦於與身體相處的人,信心加滿的後援筆記。
邀請位處第一線、熟悉身體的人類,提供愛護身體的建議與思考觀點。
沒有人一開始就了解自己的身體,女性成長路上因複雜的生理結構與生命歷程,總在面對未知、敏感的身體變動,他人注視讓身體成了鄉愿的犧牲品。身為「婦產科流言終結者」的烏烏醫師,近年持續用專業破除女性身體的各種誤解,並出版《無框身體》等書,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為現代女性加添知識與勇氣,發展屬於自己的身體故事。
提案編輯室(後簡稱提):現代女性的身體迷思成因,如何破除
烏烏醫師(後簡稱烏):女性生殖器是向內的、較難觸碰到,相對陌生。女性生命階段從初經、備孕到更年期,這些轉折充滿不確定性,背後又帶著外人給的焦慮(如外貌改變及生了幾個小孩),有時明明是正常的生理階段,卻被汙名化,這些都不是掌控在女性身上,就容易被迷思牽著走。
若要破除,基礎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是只停在性器官名字和知識,還要橫向發展,例如鼓勵女性分享生命經驗:較早碰到更年期,但過得良好的女性,備孕失敗,領養小孩成為媽媽的女性。女性的生命故事應該自己來說,而非等著被定義,才能看到女性樣貌的多元。過去的論述方式也常弱化女性,其實月經就是傷口收縮又復原,不斷新生。孕婦也是靠身體力量,將細胞孕育成三公斤重的嬰兒,把孩子生出來,又哺育,這些都是很有力量的。
身體不夠有自信,最重要回到「說故事的方式」,同樣事情,不同詮釋。
提:「無框身體」最想提倡的觀念
烏:是對月經的理解。月經以前被認為是髒的,當月經量多、以為排得乾淨,其實已造成貧血、或肌瘤。而量少,則可能是排卵不規則。吃避孕藥或裝避孕器的女性也會因為子宮內膜變薄造成經血量變少,這是正常的。但這些女性覺得不健康,就把藥停掉,反而意外懷孕,還要再考慮人工流產,這真的會誤導人做出判斷、影響健康,所以特別在意。
提:為什麼成為婦產科醫師
烏:本來認為走婦產科就不用去理解另一個性別了吧,後來才發現產檢和備孕過程,還是要去理解男性的心態。大家都說要推廣男性的月經教育,其實這件事情非常困難,因為大家還是對「自己身體」發生的事情最有興趣,對他人、更不用說別的性別,大部分事不關己,一定要把對男性投以月經教育或性平教育想成困難的,才會有心要把它做得更好、更細膩;如果抱著「你們就是要聽」理所當然的心態,連我都不想聽。就像我覺得自己是女性,對女性身體比較理解,所以走婦產科的道理是一樣的。
提:請分享「身體自主」的觀點
烏:推廣孕婦運動時,很快就意識到,對孕吐嚴重或孕前沒有運動的女性來說,若過度強調運動的好處,反會有被批判的壓力。或是醫美。有人覺得會加深女性焦慮,現在我卻覺得這回到「是不是『自主』去選擇的」。如果一直強調正確知識,要大家都一樣,又是走回頭路。推動身體自主的方式可以更溫柔。我作為醫師,提供完整的資訊,接下來就相信這個女性有能力幫自己做出正確選擇。因為很多事情不是生病、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個體差異。
身體自主權就是,相信對方有判斷能力,提供正確知識,把決定權還給對方。
提:親友對自己的身體決定不諒解,怎麼辦
烏:建議用拆解的分析,選擇自己最舒服、最不要責怪自己的方式。例如坐月子時想洗頭,但為了不讓媽媽擔心,願意一個月不洗,洗了反而會自責,我就會請他自己判斷,自責或是生理上一個月不洗頭,那個比較不舒服,一步一步拆解,而不是直接告訴他:「你不要聽話、不要理他就好了」,大部分人對親近的人很難割捨,情緒勒索的概念又很強,容易變成和上一代劃清界線,其實也沒必要,我覺得這是一個流動的溝通協調。
提:對身體是否迷惘過,如何自我關照
烏:我對衰老還是會焦慮,也期望自己看起來有活力。有段時間矛盾要不要做醫美,現在的調整是:慢慢減少、但不用馬上停止。我也正在接受體力無法進步的狀態,有時會責怪自己,或更加猛烈練習,這時很容易操過頭。
我的自我關照,是睡前強迫自己不看書,只放空。或者運動到一個程度時,問自己最近的心情怎麼樣,會不會太累,有沒有讓情緒影響到周遭的人等。
提:給想運動和飲食自律的人建議
烏:慢慢開始做。我最推薦從早餐,微調的方式,例如把拿鐵改成黑咖啡,或鐵板麵改成夾生菜或雞胸肉的貝果,營養會好很多。
很多人會花時間研究,什麼運動最有效、最流行,其實只要問自己,什麼運動你最喜歡。這個「最喜歡」,在每個時間點又會不一樣,所以我鼓勵三分鐘熱度,不一定選了這個就要天長地久;已經發生在身體的東西,是不會被拿走的,不用害怕換。
關於選擇,我發現有些人掛了A醫師的門診,他看了不喜歡、但不好意思換醫師,或是在健身房找A教練,又覺得B比較好,又不好意思換,可能就直接離開健身房。大家好像會擔心別人受傷,但沒有去遵照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其實醫師或教練根本不太會記得,不用想太多,聽聽自己想要什麼比較重要。
提:愛自己的提醒
烏:
1.自我覺察,時時刻刻問這些決定是自己想要、還是別人要的
2.學著當自己的家長,給予自己最大支持
3.具體知道怎麼安撫自己的情緒,找到自己的「奶瓶或媽媽的乳房」。小孩需求很原始,但大人的慰藉要自己去挖掘。
心裡有一百件想做的事情,但請允許自己休息,不用每天都比前一天進步。休息好了再出發。
提:大人如何向嬰兒學習
烏:新生兒的骨頭很柔軟,有很大塑形空間。長大後我們慢慢被生活、想法限制住。應該試著在框架之間自由流動,像嬰兒那樣的軟骨功。
提:正在嘗試的推廣方法
烏:我希望在Podcast節目上更會訪問別人,希望多聽那些媽媽、準媽媽、想備孕女性,或不想生小孩的人,他們是怎麼想這件事情的,每個人都有想法,但可能表達的能力不一樣,如果我可以做一個很優秀的、貼近大家的轉譯者,把這些東西化為聲音的資訊,讓大家多聽到別人的故事,就像前面說的:更多素人發聲,大家才會有共感,身體教育才會往前邁進。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扮演好這個居中、專業的引導者角色。
照片提供/烏烏醫師
文章首圖插畫/Phoebe chen
✒︎ 烏烏陪你讀
《妳的身體,妳作主》
作者|尹晶園/金旼志
出版|台灣廣廈
認識自己、接納身體、建立健康性別關係的圖文科普書。
《女神自助餐》
作者|劉芷妤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不只是#Me too問題;女性被社會拒絕、侵擾的八篇短篇小說。
-
烏烏醫師
長得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熱愛重訓跑步,希望成為持續傳遞正面能量的肌肉系神力女醫。2022年開台「烏烏陪你聊」Podcast。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好孕,做自己》。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 完美身體求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