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的奧義──十九世紀末的野心: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山岳會與近代登山熱|《提案》6月號「為了去冒險」
撰文 詹偉雄無論是穿越偏遠風景,還是走出舒適圈,冒險的本質始終是突破界限、尋求未知。本期封面故事透過精神分析學者的英雄旅程公式,歷史上與當代的登山者,與人人皆愛的冒險漫畫小說,告訴你:冒險深植心中,只等出發。
_
英國是現代登山運動的發軔者,無論是歐洲的阿爾卑斯還是亞洲的喜馬拉雅,英國登山者都是成績最顯赫的一群,他們不僅登上無人登頂的高峰,也開創了登山文明的各個里程碑,包括大隊圍攻的巨峰遠征戰術(siege tactic)、輕量速攀的少人組阿爾卑斯式攀登法(alpinism)、高山宿營用的帳篷、冰爪、冰斧與氧氣瓶,高張力輕型繩索,以及地圖繪測、山岳文學的撰寫和出版⋯⋯等等。
有趣的是,英倫三島地形相對平緩,位於北邊蘇格蘭的最高峰──班.奈維斯山(Ben Nevis),海拔只有1345公尺,英國人是如何開始對攀登高山產生興趣,進而能動員起國家的力量,向海外發起一波波的遠征?
考諸歷史文獻,可以發現有兩個組織扮演著關鍵角色,一個是1830年成立的皇家地理學會 (Royal Geography Society, 簡稱RGS),另一個是1857年成立的英國山岳會(Alpine Club, 簡稱AC),它們兩者的合作,在二十世紀初組成了「聖母峰委員會」(1947年後改組成「喜馬拉雅聯合委員會」),促成了1921年對地表第一高峰的首次探勘以及之後接連數波的遠征衝頂,最終在1953年由紐西蘭人希拉瑞(Edmund Hillary)和雪巴人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成功登頂。兩者的組織分工十分明確,RGS負責籌募資金、建構論述、動員輿情,而AC則提供當代最強的登山者,並研發相應的裝備。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已經有一半人口居住在都市,工業技術領先全世界,相較於歐洲大部分國家動盪於1848年的革命浪潮,英國政經相對穩定,1851年舉行於倫敦海德公園的第一屆水晶宮世界博覽會,讓英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在參觀完會場後,志得意滿地說:「我們可以做任何事!」(We are capable of doing anything.),作為英國殖民主義先鋒的RGS,女王的訓令意味著英國人要以科學學術的狂熱,將世界地圖上所有廣袤、空白、神祕的空間縮小為可測量的單位。1854年,倫敦《泰晤士報》的一篇社論便這麼宣稱:「如果有人談論一塊未知的土地,沒有英國人進入過,那麼我們便必須是第一個去那裡的人。」因此,RGS在十九世紀的地理探險幾乎無役不與,包括支持Darwin的南太平洋、Livingston與Stanley的非洲、Scott與Shackleton的南極以及聖母峰遠征。
維多利亞時期的另一個大規模擾動,是男性作為一個「感官和心智雙重主體」的運動熱潮,中產階級或上流社會的士紳普遍認為:經過身體磨難後的身體,會惠予心智更超越性的識見,為摩登男士所必需,有些人加入競賽型的足球與橄欖球,另有一群人則迷上高處不勝寒的登山(曾任AC會長愛德華.史楚特(Edward Strutt)便這麼說:「能將一根岩釘鑿入英國石頭的手,必定也能夠射殺一頭狐狸或網捕一尾鮭魚。」)英國AC於1857年於倫敦成立,初期入會條件是必須要有登頂13000英尺資歷方可加入,會員每人年費一英鎊,是世界第一個登山者協會。這個俱樂部最大的成員特色是「文青」雲集,28位AC發起會員中,17位出身於劍橋大學、6位來自林肯律師學院(Lincoln's Inn),前五任會長全部來自劍橋,他們既會登山又會書寫,每任會長都留下傳世名作,其中第四任會長史蒂芬(Leslie Stephen,他也是知名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父親)便主張:用身體登山比遠望著描摹山,更能知道山;不是人讓登山成為可能,而是登山讓人成為可能。在AC成立後,39座阿爾卑斯主要山峰登頂者中,31座來自英國人;20座處女峰的首登中,17座由英國人所創。所以一點也不讓人訝異,在十九世紀末,英國山岳會的登山家便把目光遙向了東方,東印度公司大三角測量隊剛剛發現了聖母峰與K2(1856年),那是後阿爾卑斯年代的新聖杯所在。
從1921年起,英國RGS與AC聯手對聖母峰發起了挑戰,1921年先是從北邊的西藏進行大區域探勘,然後接連於1923年與1924年發起兩次攻頂,結果都失敗收場,一次失去了7位雪巴人,而最終一次則失去了2位登山者──舉世知名,同樣出身劍橋的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他是3個梯隊都參與的唯一成員)和來自牛津的安德魯.山蒂.爾文(Andrew 'Sandy' Irvine)。今年也剛好是他們殉難的100週年紀念。
1924年的遠征失利,堪稱英國殖民主義的幻滅終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創傷隱痛中,英國官方原本想藉一場遠征來重振起大英帝國的榮光,沒想到卻只能在聖保羅大教堂為馬洛里舉辦哀戚隆重的國葬,麥當勞首相(Ramsay MacDonald)率領全體閣員參加,英皇喬治五世率皇室成員蒞臨致哀。
差堪告慰的是,登山的熱情卻逐漸普世化到世界的每一個階層裡,在聖母峰的山脊營帳中,馬洛里常常閱讀莎士比亞的劇作以咀嚼登山的意義,他死後遺留的大量文字,應該幫助不少上山後魂靈不定的登山者們,能對自身的抉擇有所肯證,譬如這一段:
如果你無法理解:人身上有某種東西,可回應這座山發出的挑戰,並願意去迎向它,這種掙扎就是生命本身向上、永遠向上的奮鬥,那麼你就不會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去。
我們從這次冒險中得到的,就是純粹的快樂(sheer joy)。而快樂,就是生命的最終目的。我們不是為了吃飯和賺錢而活著,我們吃飯和賺錢是為了能夠快樂地活下去。那才是生命的意義,也是生命的目的。
(in Climbing Everest: The Complete Writings of George Mallory, 2022)
攀登的奧義,只在雲和你之間,也只能在那裡⋯⋯
▌詹偉雄──PROFILE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並策畫、選書,導讀由臉譜出版之meters山岳文學書系。
⛏︎ 延伸推薦
《攀登的奧義: 從馬洛里、尼采到齊美爾的歐洲山岳思想選粹》
選編|詹偉雄
出版|臉譜
《殘暴之巔:K2女子先鋒的生死經歷》
作者|珍妮佛.喬登
出版|臉譜
《神在的地方》
作者|陳德政
出版|新經典
▌更多冒險篇章
𐌙 人為何想冒險?每一個人的英雄旅程
𐌙 登山與我──一個劇場工作者愈走愈渺小的山行筆記
𐌙 誠品職人特選──五部人生不能錯過的冒險漫畫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為了去冒險
Your only limit is your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