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奕樵:斜槓不是兩個賽道,而是你專屬的新賽道——《提案》5月號「工作的理由」
撰文 李奕樵任何人的資源都有客觀上限,但主觀願望卻是無窮的。在這背景下,不管是否擅長數學,我們都會非自願地變成一台以「過好人生」為目標的演算法解題機。
演算法有兩個常見的策略:「攤銷」與「分而治之」。攤銷是用更少操作,同時達成更多目的。舉例來說,工作跟夢想都很花時間,那麼把夢想變成工作,或是將工作當成夢想,是不是就能降低時間成本了呢?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攤銷策略。
「分而治之」則相反,它會嘗試將複雜的問題拆成多個更好解的子題。舉例來說,我的數學天賦沒有好到能讓我當成人生的目標,而我也沒有把握用文學創作付清房貸,就很適合採用分而治之的路線:靠程式來提供經濟價值,然後靠文學在文化上貢獻社會。
兩者的心智狀態的確不一樣。軟體工程師在工作的時候,會大量使用邏輯推理的能力,像是一場永不停止的解題遊戲,難度適中;而小說則不然,小說同時會需要動員邏輯推理與非常多面向的感受能力,而且難度高得不合常理——人們不會同情你的對手是卡爾維諾、卡夫卡、金庸、還有一整座當代網路奇觀。以戰爭場景比喻,工程師是在坦克中引擎部件運轉的某個齒輪,而寫小說像是頂著槍林彈雨推進的戰地記者。
資訊科學、文學在新賽道擦出的火花
軟體工程師的訓練對小說創作有巨大幫助,帶著各種被資本主義淬鍊過的演算法、系統理論知識、軟體開發知識來參與文學,可以帶來顯著的局部優勢。文學創作者的同質性其實很高,文學既有的理論、文本跟知識非常充沛,堪稱是注意力陷阱。
研讀這些文學既有知識帶來創作品質提升的機率並不高,原因不是文學大師們的作品不好,恰恰相反,正因為文學曾經是有足夠經濟誘因跟社會影響力的領域,所以有大批天才湧入這個領域充分競爭。也正因為這個充分競爭,導致許多傑作的實踐都是追求當下時空條件或特定美學偏好的區域最佳解(註一),不是適合當代新手參考的範例。適合作為策略參考的,反而是征服主流市場的大眾文學跟足夠抽象的跨領域知識。而資訊科學的各門知識,就非常適合作為策略的參考。
舉例來說,可以把文本視為程式,運用演算法知識去優化我的文本成功機率;也可以使用軟體公司的品管流程來擬定不同階段的修改策略;又或者,可以將自由軟體的文化移植到臺灣的寫作社群中,讓數百位同世代創作者低成本幫助彼此的同時,我也順便從中受益,得以寫出更好的小說。結果是驚人的,資訊科學不只構成了我獨特的創作者人格,更構成了臺灣當代文學人口的一個獨特族群。
反過來說,小說家身分對我的軟體工程領域還沒有貢獻,但我對各種可能性保持敬畏,在永無止盡的解題過程中,還是會讓我的小說家身分在腦中簡短發言。
平衡的智慧,避開失速無力,享受這場競賽!
目前為止的人生簡直太快樂了。我能感覺到自己對各種情境的能動性。分而治之策略帶來了資源配置的靈活性,能大幅度提高總體策略可行性,我可以選擇在軟體工作忙碌的時候減少文學產出,或刻意選擇相對輕鬆的軟體工作(為此忍痛婉拒台積電的面試邀約)來增加文學產出。這種彈性讓我用非常長時間尺度去看待自己與文學跟軟體的實際關係,我的文學路不靠頻繁出書維持,也不會因為職場競爭付出全部身心。這樣的安全感,是我能為文學社群長期付出的基石。
「想像朋友寫作會」(註二)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文學創作者,但我們很少去討論該如何分配這兩者,多數時候,我們努力工作,剩餘時間才用在文學藝術上。人不是生來作為工作機器或藝術創作者的,兩件事都可能消耗太多。要能享受兩者的關鍵很單純,就是控制它們的難度與量。充滿智慧地拆解它們,就有機會活在心流體驗中。
註一:數學代數中,面對複雜問題求解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在一個求解方法找到的,可能是一個小範圍內的最佳解,但是把範圍拉到更大去觀察的話,又常常能發現新的最佳解。
註二:自2017年成立至今,以「創作技術的交流與分享」為核心理念,由各種職類與特殊專精的創作者組成,定期開放常態入會申請。
🗨️代表工程師、作家的工作物件
\李奕樵/
最能代表軟體工程師的物件是Macbook Air。從學生時代開始自學各種軟體知識,到現在能數位游牧般地生活,都必須感謝Apple 傑出的軟硬體品質。
網路時代創作者不用紙筆書寫稿件,但需要一雙看待世界的獨特雙眼。隨身攜帶一把只有僵屍末日才派得上用場的Spyderco Military 折刀:可以單手滑順開合的鎖,重量輕到彷彿消失在口袋,長度足以在廢墟探險的時候應付野狗。目前唯一的用途是拆線上購物包裹。

撰文|李奕樵
正職為軟體工程師的業餘小說創作者。想像朋友(IF)寫作會成員。著有短篇小說集《遊戲自黑暗》。
▌討論更多《提案》5月號「工作的理由」
☞ 多利:在撐住現實的同時,讓我有餘力去養喜歡的動物、做喜歡的事。
☞ 倉鼠球:現在的我,正處於「刻意與工作拉開距離」的階段吧。
☞ 許瞳:我決定找份白天正職,假日再回音樂產業打游擊。
☞ 持續熱愛的工作——專訪「Yu Chocolatier.畬室」創辦人暨主廚 鄭畬軒
☞ 工作到萬念俱灰的時刻,問一問自己:在萬千選擇之中,為什麼,我現在人在這裡?——作家潘家欣談《月亮與六便士》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雲端下載《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工作的理由
Dear Job, What Are We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