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大規模街頭運動,沒有帶來渴望的變革?——If We Burn:The Mass ProtestDecade and the Missing Revolution
撰文 張惠菁(作家,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這些民間由下而上發起的運動,初衷是想要改變社會,撼動深層的權力結構,朝向更民主、理想的公共治理。但若從後來的發展看,許多運動的理想不但沒能實現,甚至帶來了完全相反的結果:進步力量遭遇反撲,國家變得更保守、更壓迫;十年過去了,二〇二〇年代的世界,不只一地經歷民主的倒退。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運動規模如此之大,卻沒有帶來結構性的改變?
Vincent Bevins是一位資深記者。二〇一三年時他就住在巴西,是《洛杉磯時報》的通訊記者,親身經歷了巴西熱帶之春的爆發,其後又擔任《華盛頓郵報》的東南亞記者。他花了四年時間,走訪十個國家,訪問街頭運動者們的經驗,以及運動訴求落空後的心路歷程。
Vincent Bevins 首先回顧了二十世紀初,人們是如何學會「抗議」 的。曾經,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帝國時代,「革命」是極度危險的事,因此屬於少數祕密組織。但在共產革命成功奪取政權後,列寧式的組織卻成為了壓迫者。看到了這段歷史, 二十世紀中後期想要改變社會的人們,尋求的是與列寧式組織不一樣的、發出訴求的方式。而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興起,帶來新的機會。從一九六〇年代大眾媒體時代,到二〇一〇年代社群媒體時代,由下而上、非僅限少數人組織策動的反對運動,大規模地爆發。接下來Vincent Bevins 講述了二〇一〇年代全世界幾場大規模街頭運動。
但是大規模街頭運動帶來的群眾團結感,卻未必能夠產生結果,有時反而落空。Vincent Bevins 在書中提醒,行動必須不僅止於發聲,而必須把握改變的機會。必須分析、制定策略,必須有人代表、取得權力、進行協商,包括有時候也必須等待。
挫敗也有可能是這整體經驗中的一部分,就如全世界許多運動者已經經驗到的。Vincent Bevins 所說:「當嘗試做像改變社會這麼困難的事,沒辦法保證事情一定會往它應該的方向發展的。」當時代的走向時不我與,運動者究竟是失去了眼前的機會,還是種下了未來的種子?所經歷的是一場夢,還是無比真實?
Vincent Bevins 的書寫不只是共情,也是清醒而冷靜的縱觀。值得一讀。
▌總編選書

If We Burn:The Mass Protest Decade and the Missing Revolution
作者|Vincent Bevins
出版|PUBLICAFFAIRS
▌更多總編特選
☞東亞大競逐:朝鮮半島的大博弈歷史——The Other Great Game
☞用一生找尋答案——《令和元年の人生ゲーム》
☞跨越閱讀界線的溫暖之作——The Eyes and the Impossible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