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廚料理,是為了相互堆疊出自己的樣子──專訪LU.C.cooking
撰文 邱映寰.攝影|安比
目前只在Instagram上經營個人料理品牌的露西製作(LU.C.cooking),每則貼文中紀錄照的色澤或溫厚或清爽,皆讓人感受到對料理、品嘗的用心,甚至心嚮往之:啊,要是我在生活中也能常有這樣的料理與享用時刻,那該有多好?
出乎意料地,露西說,「我原本其實不是專門做料理的。」

貼文裡看了會讓人食指大動的照片,都是露西自己拍攝。
料理之路記錄的人生軌跡
約八到九年前從台南來到北部時,原先是做皮件相關的工作。露西敏銳地察覺,當時有位夥伴不常跟大家一起用午餐,關心後才得知:夥伴對外食較易過敏。於是露西幫夥伴做便當,後來延伸到幫公司的同事們煮午餐,開啟了料理之路。
一方面跟彼時的價值觀有關。「那時的個性和現在不太一樣,會想追求自我的價值感,覺得照顧別人、看到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很滿足。」當然,也並非把自身的所有價值都建立在這件事上。另一方面是覺得好玩。
比如社群帳號的創立,是莫名其妙做了一個瑪德蓮禮盒──莫名其妙的點在於,露西根本不是做甜食的人。「似乎是看到有位文學家提到瑪德蓮的由來,覺得被感動到,突然就做了。」接著想到禮盒要取個名稱,太難想了,索性以自己的暱稱叫「露西製作」。
如今滑到最早的貼文,會發現不易看出品牌的初始樣貌。這也跟北漂的起初工作、生活狀態有關──在爆香出品牌意識之前,那時的帳號、貼文單純都只為記錄生活而已,彷若慢慢整頓料理人生的廚具、佐料,偶爾試著烹飪自身的可能性。
「身邊的老闆、同事都是偏設計類型的,我很欣賞他們的生活方式。」北上的初次租屋生活,還不那麼確定自己想要、適合什麼。「最明確的是,我想要找有廚房的公寓。」往後的每一處租屋落定點,廚房皆成為無法割捨的生活空間。
![]() |
![]() |
廚房有3個冰箱,其中2個是工作用,上面貼著便條紙記錄水餃口味,以免混淆,還有料理檯面周圍也可見手寫食譜。當問到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做菜嗎?露西說,如果剛好肚子餓就煮,但因為大多時候都待在廚房,也有可能會暫時離開,去找朋友喝個咖啡,轉換一下。 |
而最初展開的生活中料理紀錄,後來回過頭看,發覺前期的貼文跟現下的人生狀態,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已經有一些狀態,是可以自己先收起來的了。」社群帳號的呈現仍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但露西暗自明瞭,現階段的自身,想要呈現什麼,以及往哪裡去。
促成能量交換的非煮不可時刻
然而,露西也有過迷茫的時期。
離開皮件店後的工作轉換期,一度難以找到方向,在朋友建議下找了歐陸食材店、麵包店的兩份兼差,從麵包店學完想學的出餐流程後,又得另尋出路,才開始了露西製作的許多初嘗試:先是自製培根,再轉向包水餃,去觸及更多受眾,到現在的花椒辣醬,則是從可以搭水餃的食材靈光乍現。
於是逐漸地,好像可以持續煮下去了。
為了開發花椒辣醬的更多潛力,露西想盡辦法實驗,哪些料理適合辣醬的加入或輔佐。這讓露西多了一種「非煮不可」的時刻,除了意外發現辣醬很百搭,還因此找朋友們試味道,而製造更多相處機會。
「我很少會有為自己煮飯的時候。反而是跟大家一起,會讓我更想要下廚。」那是露西的另一種「非煮不可」日常。
原因跟下廚的初衷不太相同,卻隱隱相連。「我不是外向的人,可是也很難從獨處中找到能量。所以我會向外尋找。」為大家料理佳餚、偶爾朋友也會小精靈般溜進廚房幫忙,用餐間話題經常聚焦於吃喝相關的主軸,對彼此的生活和工作都助益匪淺。
「或許從其他角度看會覺得:我只想到別人、沒有為自己著想。但其實不是—這就是我照顧自己的另一種方式。正因為他們都是平常很照顧我的人,而我恰好能透過這樣平凡、日常的下廚,跟他們互相照應。」

露西與好友品卉在廚房一邊討論,一邊動手調製醬料。
連結、歸屬感與自我探尋
或者可以說,露西深知自己需要什麼,像是需要跟人們有所交流,再藉由下廚照顧到別人,同時創造能讓自身充電的場域。
包括之前探索過非正統的料理課,只因想和有趣的料理人交流;出於尋覓各式食材而踏訪南門、東門等,體悟市場具備跟世界的連結性,近日還意外發掘住家附近深藏不露的小市場,從逛市場建立了社區性的歸屬感;抑或試過與店家合作出餐,發覺獲得消費者正面回饋很開心,同時又會思考那些回饋實際上是發自哪個層面?做這樣的試驗,真的是自己會想再做下去的方向嗎?

露西最喜歡的做菜步驟「試菜」,「別人試了ok,我就不特地再試,也會因此而滿足。」
「有時候人在尋找自我、陷入徬徨的過程,真的會很迷惘,我比較幸運的是,因為我是會向外尋求能量或協助的人,才有辦法在蠻短的時間內突破迷惘、快速成長。」露西邊回想邊補充,「不過我不會過度崇拜某人,避免產生盲點,結果將對方的話照單全收。而是盡可能先提升廚藝、見聞,再跟其他人較對等的交流,更能從中慢慢堆疊出自己的樣貌。」
透過料理、親自下廚,露西串起與他人之間的別具意義連結,也彷彿自身與親近的朋友們分別扮演各類食材、廚具,當大家匯集於廚房和餐桌,同時更烹調出一道道心靈上的盛宴。

令人安心的存在,少了會覺得不對勁,在做菜過程帶來陪伴感。花了許多年才認定的鍋碗瓢盆、汲取料理靈感的來源,或是有其他偶爾穿梭在一旁的身影。
#1 因為漂亮才買,結果一用就用好久

露西製作:在貼文裡很常出現這兩支鍋子,最初是因為摸著好握的握把,看重外型也很美,就決定買了,結果用到現在四年多,可入烤箱,也很適合拿來炊飯,而且重量很輕。
#2 料理前輩的推薦書
![]() ![]() |
♦採訪後記 :當日菜單




▌延伸閱讀
☞ 心情好的時候我煮菜,心情極度不好的時候我痛煮一番──專訪《租小套房還硬要煮》作者林小姐
☞我吃什麼最多,就是吃苦吃最多──專訪作家李豪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雲端下載《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今天,來下廚
Every Reason to C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