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话中的角色,和真实世界的你我一样陷入忧郁: 从《柳林中的风声》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
撰文 Maggie Kuo(三采文化副總編輯)「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子,却被父母变成青蛙。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青蛙再变回王子。」——沟通分析创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角色取材自英国经典童话《柳林中的风声》,作者将心理治疗过程运用在动物主角们身上:主角蛤蟆先生因为忧郁症而离群索居,好友河鼠、鼹鼠和老獾担忧他可能会做傻事,大力怂恿他去找心理谘商师苍鹭。苍鹭运用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协助蛤蟆先生面对内在小孩和成人,学会分析自己的感觉,发展情绪智商。到了书末,他恢复了以前的开朗,展开全新的旅程。
故事中涵盖愤怒、潜意识、自我审判、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适应性儿童、挑剔型父母、共谋、情商等心理学理论,将心理知识巧妙融入故事情节,解析20多个心理学专业名词,可说是展现心理谘商疗程的标准范本。
{本内容由三采文化提供,仅反映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童话佳作──《柳林中的风声》
在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之前,我想先聊聊《柳林中的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又译《柳林风声》)这本英国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名着,它被誉为「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压轴名着」、「英国散文体的典范之作」、「英语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儿童佳作」,并荣获「英国BBC大阅读票选最爱小说Top16」,与《爱丽丝梦游仙境》、《秘密花园》并列「世界三大最受儿童喜爱名着」。在台湾,《柳林中的风声》至少有十本的译作出版,便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更别说深受两位重量级人物——美国前总统老罗斯福、《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喜爱。
书中讲述在柳林河岸间四个动物的生活和冒险,作者肯尼思.葛拉罕(Kenneth Grahame)笔下的自然描写如田园诗般优美且生动流畅;拟人化的动物也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善良又热情的河鼠、温顺又天真的鼹鼠、热心又老成的獾,以及鲁莽愚蠢的蛤蟆等,各个角色性格鲜明且迷人。尽管过程有争执与不快,但他们真挚的友谊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作者神奇妙笔写出季节与大自然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声音与气氛,每每一读,便觉五感再次被触发,心也再被温暖了一次。这也是《柳林中的风声》让人会想一再阅读的原因,据说罗斯福总统可是一口气连读了三次,并亲自写信告诉作者他有多喜欢这本书。
当童话中的角色,和真实世界的你我一样陷入忧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一书的主要人物既然是心理学家取材自《柳林中的风声》的角色个性,尤其以入选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故事角色100」的「蛤蟆先生」为主,故事的发展就让人期待了。在《柳林》一书中,那位偷车、逃狱、变装,一向鲁莽的蛤蟆,竟在蛤蟆庄园里被鼹鼠发现变得邋遢沮丧,他还亲口告诉鼹鼠:我感觉精神不太好。这让动物好友们不敢置信,大家都在想办法帮他恢复往日光彩,直到蛤蟆去看心理谘商师
作者罗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1932-2020)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两本专业着作《谘商技巧》(Counselling Skills)和《组织的心理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Organizations)都是英国颇具知名度的心理学类教科书。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是他集结20多年的谘商经验而写,是唯一一本融合童话故事与心理学的经典心理谘商入门书。1997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一出版随即获得英国亚马逊网路书店心理谘商类第一名,共授权10个语言版本,至今已长销20多年,全球销售超过300万册以上。
在喜爱《柳林中的风声》的基础上,发现了这本原已於台湾绝版的书,着实让身为编辑的我惊喜不已。顺利取得出版授权後,便规画整体包装能更靠近年轻族群,因此这次重新出版也将搭配不同以往的插画风格,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图片来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繁体中文版内页插画
图片来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繁体中文版内页插画
非常喜欢作者巧妙地将专业融入童话,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放进了蛤蟆的故事当中,而在阅读中陪着蛤蟆先生一起走了段心灵成长的旅程并见证了改变的发生,是我最爱的一部分:看着蛤蟆从沮丧厌世到主动想让自己变好的过程,这过程的精妙转折,只有细细阅读才能够体会,融入当中的我,也深深被感动着另一部分是书中许多对话,更是句句触动阅读者的心。这绝对是一本好读但又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癒书籍,让大众能透过本书接触到心理学重要的名词,重新自我剖析与理解,进而获得前进的力量!
蛤蟆先生首次拜访谘商师苍鹭(图片来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繁体中文版内页插画)
心理学家的选角──如何设计书中角色与对话?
为何是蛤蟆?大家可能很好奇,作者何以选择蛤蟆作为故事主角?这大概可归纳几个原因:一、这是英国人熟悉的角色。二、在《柳林中的风声》中,蛤蟆是只充满活力又爱冒险探索的动物;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中,蛤蟆一样的冒险探索,只是这次是从外在进入内心的探险。三、两栖动物有完全变态的特性(蝌蚪与青蛙在形态结构几乎完全不同),即隐喻书中蛤蟆的转化自我。从这样的角度发现作者的巧思安排,忍不住再次赞叹!TA沟通分析大师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曾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子,却被父母变成青蛙。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青蛙再变回王子。」——在本书中,您将可深刻领略此言之妙。
蛤蟆和苍鹭之间的心理谘商对话,可以说揭开了心理谘商神秘面纱,身为读者的我们犹如亲临并体验心理谘商的每个细节,见证改变的发生。同时也让一般人更理解心理谘商师的工作:心理谘商师是无法告诉你改善的方法,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无论是内心经常纠结、有情绪控制问题,或是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原生家庭创伤,更甚是忧郁方面的困扰等,这本书都很适合阅读,也希望大家能把这本温暖又疗癒的书当作礼物书,送给每个可能需要的朋友,愿大家都能因蛤蟆先生的故事有所启发并展开更美好的新生活!
心理谘商创举,长销20多年。附蛤蟆先生勇气藏书卡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
▌延伸阅读
能牺牲奉献才是完美?其实你已失去了个体界限。谘商心理师苏绚慧提醒你戒掉《惯性讨好》
偶然!闯入一家出版社|接受改变,才是永远的不变──三采文化三十周年
大疫年,为心灵注入抗体的疗癒绘本推荐 #stayhomesavel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