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台湾极东秘境「马冈」的轻旅行,一起迎接台湾的第一道《曙光》
撰文 陳凱琳阿嬷带着孙女在海岸上捡拾宝螺,从浪花中、礁石缝,从极东潮湿的海坪上,拾起古老传说,传递着生存的智慧,这是属於马岗人特有的记忆。
这本手札,记录了马岗「第一间」柑仔店的故事,保留了海龙倾的传说,极力挽留马岗人口老化後,逐渐消失的时空回忆。
{本内容节录自《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由三民书局提供,仅反映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首图来源:新北市观光局}
马岗,有台湾极东渔村的美名,迎接着台湾本岛每日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但在历史的地图上,它彷佛被遗忘在时空里,与世隔绝,悄然无声地消失在浪潮的喧嚣声中;唯一能看见它岁月刻痕的,是那一间间错落不一却屹立不摇的石头厝。
石头厝是先民适应环境,就地取材而成,住宅型态是由海岸砂岩打石,彼此换工互助而成的一自然聚落,见证着空间中聚落与人文历史的形成。这是有形的文化。
无形的文化来自於「记忆」。
一篇篇记录马岗人物的故事,也是一封封来自於马岗海洋的情书;是手札,也是回忆录。与个人经验为主线的回忆录不同,这是以「空间」作为回忆录的主角;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是在地居民复数记忆的对话与地景人文的重构。透过实地踏查、访问,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而写成的纪实小说。
文化保存除了有形的建筑物,也应该包含一个「活」的聚落型态,它既能以动态的形式保存,也能以具有生命的面貌传承。本书的四个章节:「乘风破浪」、「安身立命」、「回家」、「停泊」分别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缘分而汇聚在马岗的模样。
马岗属於第二类渔港,进行区域性的近海渔业,男女分工明确,出外讨海人多为家中男性,或称作渔郎、海男。海男的作业范围,从港边的九孔养殖,浅水类别的捕捞活动,到近海渔业等。「乘风破浪」中有与海搏命的渔郎,有抓龙虾的潜水夫,几乎每个渔郎都经历过的海脚实习生阶段,也有让渔郎们休憩的柑仔店情报站。
Photo by GEORGE DESIPRIS Product from Pexel
马岗的海蚀坪台是物种丰富的潮间带,因应四季变化,潮间带上有不同的产物与植被。「安身立命」中有海女的采集型态,海物仔的特殊烹饪方式等,以及毕生都待在岸上的女人们的叨絮日常。
离开家後,童年的记忆会就此烙印。「回家」中有马岗出嫁的女儿与外出的游子们,他们所行之地不同,但不约而同,都思念着家。对童年的寻觅与淡忘,在重述中再次深刻。
马岗近年来因观光发展,游客莅临,也为一成不变的居住型态增添活力。「停泊」中有到此一游的旅人,也有从此定居的新住民。此外,秋冬时节,马岗为东北季风的迎风面,藻类滋生,马岗的空军沟是浮游矶钓的兵家必争之地,特有的黑毛引来钓友一搏。钓客、过客,都成了马岗的新记忆。
Photo by Luis Rodrigues Product from Pexel
《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最想告诉你的是:
我们在这里,从未离去。
写下一封封手札,
寄给你,
也寄给曙光。
▌编辑阅读笔纪
如作者凯琳所说,无形的文化是由记忆所形成,每段来自马岗的文化也都是台湾的一部份,若这些文化被遗漏,台湾的故事也不再完整;所幸在马冈之子的带领下,这些有棱有角的回忆得以在《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中被延续,除了享受书中风景的与世无争,更以少年视角感受故乡百态、以及历史的重量。
▌一份来自港湾的记忆
在《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中,作者凯琳透过细致的访谈、田野调查,将马岗的历史、文化提炼成小说,在一篇篇故事里,我们逐渐勾勒出马岗人的样貌。而从远方吹来的海风,粗咸带甜,与马岗的故事,交织成海洋民族最闪亮的韧性。
▌关於陈凯琳
定居於屏东,夏冬两季最喜欢待着的地方是马岗,那是母亲的故乡。
曾获文化部青年创作奖励、国家文艺基金会创作补助、屏东县作家作品集、吴浊流文艺奖、後生文学奖、教育部闽客语文学奖、中兴湖文学奖等。着有短篇小说集《蓝色海岸线》、纪实小说《曙光──来自极东秘境的手札》、客家小说集《蓝之梦》。
▌延伸阅读
阅读更多【三民书局】精采内容
百万粉丝精心汇集,全球逾200处魏氏风格的旅游景点:《转角遇见魏斯.安德森》
《走进布农的山》青刚栎林的动物乐园
《洞》,象徵无限的可能:西班牙绘本作家马尔索用图像打造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