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1 夏至吃什麽对身体最好?〈节气饮食习作课〉一周节气食谱,练习跟着太阳、雨水一起,好好吃饭
撰文 迷誠品內容中心夏至,藏在盛暑里的一道身体告示
每年的夏至,是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阳气达到极盛,也象徵着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节气已然抵达。
在古人眼中,这一天并不只是气候上的转折点,更是一则来自自然的讯息——提醒我们调整作息、改变饮食,与天地运行同步。
但在现代生活里,夏至常常悄然滑过。
冷气房里的我们,早已淡忘了节气的体感;
生活被行程填满,午间的阳光不再是观察自然的机会,而是加速走入便利商店的催促声。
这也让许多人忽略了,夏至对身体的影响,其实已经悄悄开始发酵。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皆为撰文者观点,非代表诚品立场;首图与内图来源为诚品线上、慢日疗癒所}
目录
阳极转阴,夏至不是最热,但已经最「伤」
尽管气温上来说,真正的酷暑还要等到小暑与大暑才会到来,但中医有一句话说得清楚:「夏至一阴生」。
也就是说,当阳气走到顶点後,阴气开始悄悄回笼。
如果此时不懂得适时收敛、疏导,身体往往会在看似「还没最热」的时候,
出现第一波的疲惫、心浮气躁、食欲异常,甚至是睡眠不稳。
这段时期里,最常见的就是「湿热困脾」的体感。
尤其在台湾这样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进食过多冰品或寒凉饮料,虽然当下消暑,但其实正损耗着脾胃阳气。
脾胃一虚,就容易出现「食而无味、心闷易怒、汗出黏腻」等夏季常见的不适。
夏至醒神舒躁《滚珠精油》
从夏至开始的饮食策略:清心、健脾、除湿气
这时的饮食,可以掌握三个重点:
-
清心降火:阳气过盛容易扰动心神,可透过莲子、百合、绿豆、银耳等食材达到「养心安神」的效果。彭温雅老师建议,可在夏至前後一周的晚餐,加入一道百合莲子汤,既可补养心阴,又能协助睡眠。
-
健脾化湿:适度使用薏仁、山药、茯苓等健脾利湿的食材,能帮助脾胃恢复运化,减少湿热内生。建议将「温热去湿」视为日常,而非等到身体出状况才补救。
-
少冷多温:夏至之後的饮食宜温不宜寒,建议改用室温饮水、常温水果(如莲雾、苹果、小番茄),避免过多冰镇饮料或高糖冷品,以维持脾胃阳气。
迎接小暑与大暑,从「顺气」变「养气」
夏至之後,小暑与大暑接续而来,气温持续上升。
这阶段的身体状况,常见是「耗气伤津」:人容易觉得懒散疲倦、嘴巴乾、流汗多但心浮气躁。
节气养生中有一个重要的养生观念:「暑伤气,湿伤阳。」
因此,越是炎热时节,越要懂得「藏气」。
饮食习惯可以转向滋阴润燥与缓补养气:
-
小暑:增加「淡补」食材,如丝瓜、冬瓜、玉米须汤,清利湿热又不伤胃气。
-
大暑:可适度补充红枣、黄耆等补气食材,用来协助身体抵御暑热与外湿。
此外,这段期间还有一个小撇步:「不要过度进补」。
过补反伤脾胃,尤其是一些市售的养生汤包或热炒麻油鸡,往往滋腻难消,反而让身体更疲乏。
练习以温润、清淡、有节奏的补气食材为主轴,以「养而不腻」为原则。
节气其实是身体在说:「嘿,我需要你注意一下我。」
节气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不被时间追着跑。
从夏至到大暑,这一段自然高张的时期,不该只是「撑过去」的三十几天,而是身体与环境对话的过程。
你可以透过观察天气、感受汗量变化、调整饮食来逐步靠近自己的身体节奏。
彭温雅老师的线上课程,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骨架,从二十四节气出发,带你重新建构与季节对应的生活感。
课程里,她不只是讲「吃什麽」,而是让人理解为什麽「什麽时候吃什麽对人体有益处」。
课後你不会变成另一本食疗百科,但会多出一点点对自己身体的尊重与敏感度。
=========================
这些方向,也正是彭温雅老师在「节气饮食线上课程」中延伸出的日常应用知识。
课程并非单纯列举节气饮食禁忌,还会搭配身体穴道与经脉去理解身体的运行。
例如,「当你在夏至後开始失眠、心烦、口苦,可能不是情绪问题,而是身体过热导致的『心火上炎』。」
经由这样的洞察,帮助人体回到身体与自然的节奏里。
=========================
顺节气饮食,是种慢下来的决定
在资讯爆炸、讲求效率的生活中,「节气饮食」不是某种风潮,而是我们与自然关系的回归。
尤其是从夏至开始,天气灼热、情绪不稳、作息容易乱,你是否愿意让自己在每一餐中,做一些对身体友善的选择?
这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重新接触「感觉」的开始。
这个夏天,不妨让「夏至」成为你与自己默契培养的起点。
用顺势的饮食,让心气安稳;让身体的热,变成养分的路径,而不是烦躁的出口。
最後,让我们一起随着夏至节气一周食谱|让身体在盛阳中找到平衡
Day 1|清心安神:莲子百合瘦肉汤
理念:夏至之後阳气转旺,易躁易疲,这道汤能「养心气、补心阴」,是夏至首日的温和调理。
材料:莲子10g(去芯)、乾百合5g、瘦猪肉150g、红枣2颗、姜片少许。
作法:
-
瘦肉切片、汆烫去血水。
-
莲子、百合提前泡水30分钟。
-
将所有材料入锅,加水约800ml,小火煮40分钟。
-
起锅前加少许盐调味。
-
Day 2|健脾益气:薏仁山药鸡肉粥
理念:夏季湿重易困脾胃,此粥健脾化湿,清淡不腻,是应对「食慾低落」的优选主食。
材料:白米半杯、薏仁2大匙、山药块100g、去皮鸡腿肉150g、枸杞少许。
作法:
-
白米与薏仁洗净浸泡20分钟。
-
鸡腿切小块,山药去皮切丁。
-
加水煮粥(比例约1:8),滚後转小火慢煮40分钟,後段加入山药与鸡肉,续煮至熟。
-
最後撒枸杞、盐调味。
-
Day 3|利湿解暑:冬瓜玉米须排骨汤
理念:针对夏至湿热、易水肿体质,使用「冬瓜+玉米须」利水消肿,排骨则提供适量滋补。
材料:冬瓜300g、玉米须一小把、排骨200g、红枣3颗、姜2片。
作法:
-
排骨汆烫备用;冬瓜切块。
-
所有材料(含玉米须)放入汤锅,加入约1000ml水。
-
小火炖煮40-50分钟。
-
出锅前捞出玉米须,盐调味。
-
Day 4|凉而不寒:凉拌丝瓜百菇沙拉
理念:消暑但不伤阳气,选用丝瓜、菇类清凉爽口,适合冷吃但不冰镇。
材料:丝瓜1条、鸿喜菇半包、木耳少许、紫苏叶少许(可省略)、橄榄油、酱油、白芝麻。
作法:
-
丝瓜削皮切条,快速汆烫(约1分钟)捞起。
-
菇类与木耳烫熟後放凉。
-
拌入橄榄油1匙、酱油少许、撒白芝麻,混拌均匀即可。
-
Day 5|稳心养脾:茯苓红枣地瓜粥(甜)
理念:夏至後容易出现心浮、入睡困难,这道甜粥可安神又滋补,适合晚餐或宵夜。
材料:白米半杯、茯苓粉1小匙、红枣4颗、地瓜150g。
作法:
-
白米洗净煮粥,地瓜切块,红枣去核。
-
先煮红枣与米30分钟,再加入地瓜与茯苓粉(调水稀释後倒入),续煮10分钟。
-
可依喜好加少量蜂蜜。
-
Day 6|健脾去湿茶饮:炒薏仁陈皮茶
理念:不想吃太多时,以「茶代食」也是养生方式。此茶温润去湿、健脾解腻。
材料:炒薏仁10g、陈皮5g、茯苓片5g、红枣2颗。
作法:
-
所有材料洗净後放入壶中,加热水约600ml。
-
小火煮15分钟,闷泡5分钟即可饮用。
-
可保温瓶携带,当作一日代茶饮。
-
Day 7|滋阴补气:黄耆枸杞炖蛋汤
理念:夏至後进入「暑湿耗气」时期,用黄耆滋补肺脾、枸杞养肝明目,炖蛋柔和好吸收。
材料:鸡蛋2颗、黄耆5g、枸杞5g、水约500ml、盐少许。
作法:
-
黄耆、枸杞先煮成浓汤(约15分钟),捞出药材留汤底。
-
鸡蛋打散,加一小撮盐後倒入药汤中搅匀。
-
小火隔水蒸15–20分钟,成滑嫩蛋汤。
▌用讲究的碗,疗癒吃
老字号陶艺品牌,疗癒系实用艺术食器,可微波加热。夏至时节,要吃时令美味,也要搭配可爱精致餐具,点缀缤纷生活。

马上收藏《萌白猫碗》
-
▌从吃开始,好好照顾身体《流动的中医生活课》
邀请横跨中、西医双领域的美女博士中医师 彭温雅,独家开发设计,一堂无时效、不分年龄层的生活通识课。从西医科学切入,结合中医穴位、药材,帮助有现代文明症候的你/你,能理解四季节气的转换,从而掌握体内的五脏六腑,由外而内安顿身心灵。

马上学习《流动的中医生活课》
▌延伸阅读:与你优雅度夏
〈节气饮食习作课〉课程详细介绍
〈温佑君的居家香草习作课〉植物香气指南
香药草,让疗癒成为你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