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就會有悲傷但你是否想過,悲傷也許可以是積極的力量?
《無邊的哀傷》作者法蘭西斯.威勒是 CNN 當家主播安德森・庫柏的個人心理師,他在本書中引介「悲痛的五道門」,帶領讀者運用悲痛儀式、引導省思、以及深刻且永恆的智慧,在與靈魂需求嚴重疏離的當代文化中,接受悲痛與失落。
本集我們邀請獨角獸計劃創辦人李惠貞,透過收聽迷誠品 Podcast 或是閱讀此篇文章,和我們聊聊如何看待悲傷、深陷在悲傷的方法,以及解答為何悲傷可以是積極的力量。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代表誠品立場}
《無邊的哀傷》重新定義悲傷
悲傷時常會被歸類於負面情緒,所以人們傾向將其隱藏起來,但久而久之卻忘記悲傷的重要性,遺忘如何接納這份情感。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認為,法蘭西斯・威勒(Francis Weller)的著作——《無邊的哀傷》雖然談論的是「悲傷」這個平易近人的主題,卻與市面上眾多心理勵志相關書籍涉及的面相有所不同:「很多談悲傷的書,好像是幫助我們如何面對與化解,但這本書很特別,是協助我們重新定義悲傷。」
圖片來源:Canva
書中寫到,人們應該要學習當悲傷的學徒,因為認識悲傷就是一種認識生命的方式;且這是一種不僅限於個人的情感。透過了解悲傷也得以理解他人、與世界產生連結。但由於憂傷的情緒過於強烈,讓人下意識想抵抗、迴避,以免遭受到無盡的痛處:「不過我們大概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你越抵抗的東西,會變得更強大,反而會把自己囚禁在裡面,只要輕輕觸碰,便會痛苦萬分。這時會顯得更脆弱、孤單。」
若跳脫悲傷帶來的情緒漩渦,會發覺悲傷是所有人類的共同經歷,每個人皆感受過相似的情感,同時回望其源頭時,會發覺正是因為當初投入幾乎等價的愛,才會因為這份情感的消逝而感到憂愁,悲傷不光是一種情感,它更是對應了時間、愛與重要的人事物。
《無邊的哀傷》直面悲傷的情緒浪潮
皮克斯的經典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也傳遞不同情緒都應該要被正視的重要概念。當樂樂試圖將所有記憶停留在美好、愉快的時刻時,卻忘卻這些記憶可能是與憂傷相互交織而成。正是因為伴隨憂愁,才得以使情緒產生波動與轉化。
「我蠻認同作者書中所說,悲傷或是哀痛這件事,是不太可能會消失的。」走出傷痛、跨越哀傷並不是作者法蘭西斯・威勒支持的觀點。反之,並非一定要跨越才能向前邁進。面對悲傷和了解生命的本質,共處並攜手向前,能使自己成為更成熟又有智慧的人:「我們要正視悲傷,因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記憶的一部分,是形塑你這個人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Canva
若我們意圖將這些悲傷的記憶全數打包且遺忘,並不會因此變得更加輕鬆愉快。另一層面來看,這些情感也並非能夠輕易拋棄的存在,因此《無邊的哀傷》以溫柔的方式詮釋悲傷。書中提到,哀傷彷彿就像是一種顏料,替原先潔白無瑕的畫布增添了嶄新的色彩,讓我們更加切入生命的本質。
但是該如何與悲傷共處呢?
李惠貞坦言,悲傷就像是不斷侵襲自己的浪潮,有時感到心情已經平復時,可能又會被接踵而來的憂愁給淹沒,進入反反覆覆的挫折之中。不過憂傷本應如此,當全身心被哀傷覆蓋時,並沒有完美的標準答案能夠計算每日的狀態好壞。我們能做到的,唯有不要為難自己、不要逃避,靜靜地深呼吸讓悲傷慢慢通過,終有一天便會走過:「也許一開始,每隔一天就會墜入那個傷心的時刻,但是時間拉長後,這個間隔會變長,也許是一個禮拜來一次,或者到最後是一個月才會碰觸到一次。」
▌更多梳理內在,消除情感內耗
《無邊的哀傷》從不同角度詮釋悲傷
圖片來源:Canva
《無邊的哀傷》從不同層面與角度,探索悲傷的本質和存在的意義。有時候單看一個人如何理解和感受這份情感,通常面對重要的人離去,就算時隔已久,仍會在某個談笑的瞬間,或是感到愉快的時候想起已故的親友,接著就不自覺陷入「我現在值得這麼快樂嗎?」的自我懷疑中。長久下來,心中那股無所適從的空虛感,正在慢慢侵蝕自己。
「我們怎麼去描述自己的人生,就是生命故事的敘事。」李惠貞解釋,我們可以肆意地將人生描述成恐怖的故事、悲傷的故事,但也能夠將其視作為美好的故事:「為什麼想起內心所愛的人,只能去意識到心中的洞,而不是憶起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若使用這樣的方式紀念我們所愛的人,就會變成一件甜美的事,而非悲傷的事。」
每個人詮釋悲傷的方式都不盡相同,能夠給予的回應也都不一樣,這一切單看自己如何看待這份傷痛。若我們能夠因為悲傷而有所成長,獲得各式各樣的體驗,增加生命的豐富度,那麼這份悲傷便不再只是單一的存在,而是為自己帶來收穫的禮物,協助我們邁入另一個人生階段。
《無邊的哀傷》結合靈性概念探討悲傷
《無邊的哀傷》作者法蘭西斯・威勒本身是心理諮商體系出生的學者,但他在書中卻大量使用神祕學、靈性的角度詮釋悲傷。然而,這樣的書寫方式卻不會讓沒有特別信仰的讀者產生疑慮,或是閱讀時會無法輕易理解書中想表達的概念。
圖片來源:Canva
本身沒有特別信仰的李惠貞認為,書中說明靈性的部分並沒有想像中難以理解,而且他本身也有意專研:「我本身也挺好奇生命是怎麼形成的,然後關心我這個人除了肉身之外,精神性的東西。」
同時李惠貞認為,若要談論療癒身心的方式,那就不太可能只聚焦於肉體的部分,也需要從精神面向去探索瞭解,因此書中融入靈性層面的說明悲傷,對他而言就像是從不同角度重新去看待一件事。
《無邊的哀傷》走過悲傷的五道門
《無邊的哀傷》中提到悲痛有五扇門,分別為:「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不知道愛的地方」、「世界的悲傷」、「所求不得」、「祖先的悲痛」,並非將悲傷聚焦於個人,而是逐漸擴展至世界:「如果我是盲目的,看很多東西都會帶著偏見,會看不清現實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每走一步可能都會走錯,所以在這世界行走,就必須要讓自己的視野清晰。」
圖片來源:Canva
書中將悲傷的範疇延展,便是為了讓讀者能夠以更加廣闊的目光去看待不同層面的悲傷,不光是專注於個人情感層面。雖然個人的情緒固然重要,但當悲傷涉及的範圍擴大,那它將會成為一種能量。
「悲痛是一種積極的力量。」悲傷能夠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當我們經歷過悲傷,便能試圖同理他者的悲傷並創造連結。因此若將範圍擴大,我們也能夠與更多的生命建立連結,集結成強大的力量。學習悲傷是人生重要的課題之一,透過面對情緒的低谷,我們得以正視憂傷的源頭,並將這份情感化為力量,成為支持自已繼續向前的動力。
▌成為悲傷的學徒,與悲傷共處
當我們被憂傷的情緒吞噬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教導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情緒反應。
本書以心理學、靈性的各方面角度,帶領讀者正視內心的悲痛,並學會與它共處。
✦
▌更多關於離別,走出悲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