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獲得了一個「診斷」之後,生活和自我依舊是持續的。究竟診斷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診後生活?還是在無形中,走入了「我是病人」的心理牢籠。
本集邀請專文導讀人黃涵榆教授和我們對談,由神經腦科學家歐蘇利文的最新著作《製造診斷的時代》。透過收聽迷誠品 Podcast 或是閱讀此篇文章,帶你一同思索,當診斷變得無所不包,該如何當一個聰明的病人。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代表誠品立場}
病識感所導致的心理效應
圖片來源:Canva
美國小說家歐.亨利的知名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The Last Leaf),年輕畫家從未凋零的最後一片葉子擁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同時病情獲得了好轉。故事中絕望的色彩也因此改變,轉為充滿希望光明的結局。心態對一位患有重病的人具有極大的意義,若保持正向的態度,可以稍微減輕沉重的負擔。
「說話本身,絕對不是只有話語,它具有特定的心理效應。」語言對一個人可以產生一體兩面的深厚影響,有時甚至間接改變一個人的決定或行為;將此放入醫病關係中,語言等同於病情診斷,醫生對病患說的話語、做出的診斷,勢必會為病患帶來一定的心理效應:「若診斷沒有處理好,可能會變成忽視病患的主觀感受,不只影響他的病情,將來的復原機會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尤其現今網路的便利與發達,以及社會對於病識感的敏銳度提高,民眾覺察身體不適時,第一時間會運用手機搜尋,但並未經過專業醫師的諮詢和深入檢查,大多數人就先被斗大的「癌症」驚嚇,進而開始感到絕望與恐慌。
《製造診斷的時代》一書則是在這個脈絡下,探詢醫生與病患之間的醫病關係,延伸至過度診斷的現象,以及這些問題產生的源頭,重新為民眾建立病識感的基準線還有冷靜判別資訊的能力。
病識感與慮病症之間的界線
圖片來源:Canva
你有聽過「逛醫生」這個說法嗎?台灣健保制度完備,就醫便利且自由;導致部分民眾只要遇到不滿意的診斷就會掛許多號,或是在不同門診和醫生之間穿梭,為求讓自己心安的結果。不過「逛醫生」的現象,很大程度顯示病識感太強或是太弱所造成的問題。
書中分成三個階段進行說明,過度診斷是指原先不太需要進行醫療措施或治療,間接變成過度醫療化,最後演變為過度檢查,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讓醫療行為介入:「看待診斷的方向不對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搞不好原本沒有患病的人可能陷入恐慌,後來就真的生病了。」
擁有正當的病識感是必要的自我覺察能力,若病識感太弱,容易疏照顧自己的身體,錯過最佳治療的時機而失去醫療幫助的機會;然而病識感太強,容易產生焦慮,網路上各種參差不齊的訊息造成身心恐慌,除了影響就醫態度外,可能造成嚴重的慮病症。唯有保持心中對於疾病判斷的基準,才不會產生上述兩者極端的情況。
「我們對於照顧身心狀況,以及尋求怎樣的醫學幫助有主動的任務跟責任。」黃涵榆認為醫生需要與病人進行充分的溝通,讓患者知道有哪些選擇以及更進一步的療程,而患者則是要培養良好的態度去接受,並配合治療。唯有雙方達成共識,進行完備的溝通後,才能免去自行查詢資料、慮病症的負面效應。
如何培養正當病識感,遠離過度診斷?
圖片來源:Canva
書中提到當今社會所併發的新形態疾病,像是長新冠(Long COVI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是流行歌手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確診的萊姆病(Lyme disease),讓人反思人類本身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病毒的演化和環境改變是否讓我們更容易生病?
黃涵榆認為,當今的生活方式和科技間接對疾病產生影響:「我們現在都活在離不開 3C 產品的時代,變成工作與休閒的界線模糊,在科技化的時代是不是讓我們更容易生病?」不過相較前者,作者蘇珊.歐蘇利文更重視醫療體系本身是否存在過度診斷的議題。
但書中也並非一昧批判診斷必要性,診斷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身體出現的情況,也可以顯現醫學知識的普及:「但問題在於,我們要依賴診斷到什麼程度,過了反而造成反效果,更容易焦躁,要用什麼態度去接受診斷的健康與不健康的尺度,又該如何區分,正是書中想探討的問題。」
這牽涉到被診斷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會為了尋求第二意見找尋不同醫師。然而,不同醫師所做出的診斷與處置會有所差異,又該如何判別呢?除了確保與醫生之間達到有效的雙向溝通,黃涵榆認為,當一位聰明的病患,擁有足夠的身心能力去面對重大疾病也是關鍵之一:「任何能夠幫助我們放鬆身心,不管是知識上或者日常生活作息都有助於我們去面對生病這件事。」
▌更多自我覺察情緒的撇步
摘除過度診斷的病識感標籤
圖片來源:Canva
黃涵榆指出目前在教學環境現場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越來越普遍正是反映過度標籤化的現象。無論是老師或是家長,有時都過於急躁想將病症的標籤覆蓋在孩子身上,但也失去了可以深入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過度診斷延伸出來的過度標籤化,為心理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反而錯失根本上應該去了解、建立的互動關係。」
孩子所傳遞的情緒,可能是他渴望被了解、被重視,然而卻不太清楚該如何述說而採取的表達方式,這樣的情況下,黃涵榆認為比起用一個或多個病理標籤去定義孩子,更重要的是思索如何安定孩子的身心,才能接收埋藏在情緒背後的真實訊息。
「這本書讓我們去質問與反思過度診斷、過度標籤化的問題,同時去了解病理臨床上的那些標籤並非自然而然產生,而是經過複雜的科學醫學脈絡被建構、製造出來的。」大多數人覺察到身體和心理出狀況時,會想獲得一個明確的診斷並立即治療。雖然本質上沒有嚴重問題,但若被病理上的標籤所受困,反而會造成過度標籤化的情況。
《製造診斷的時代》直視過度診斷的真相
圖片來源:Canva
「我認為這本書其實很適合台灣人閱讀。」醫療體系完備的情況下,形成民眾亂吃藥物的現象,或是隨意停用慢性病處方籤藥物等行為,黃涵榆提到會亂吃藥也是過度診斷下所引發的負面影響。
《製造診斷的時代》透過作者蘇珊.歐蘇利文第一手資料調查,並運用生動且具有親和力的方式,給予讀者專業的建議,了解各種病症的來源與特質:「每件個案都是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追蹤,以近距離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一個人生病的各種面貌與狀況。」
提升自身病識感,並及時尋求醫生協助是好事,然而過於擔憂也恐會造成反效果。尤其醫療體系進步,不確定性的風險疾病隨之而起,過度診斷或是誤診引發的焦慮與不安促使身心狀況更加脆弱。《製造診斷的時代》從過度診斷的角度切入,重新定義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界線,減緩對於不確定因子的恐慌心態,增強自我覺察的免疫力。
▌獲得病名,讓我們更脆弱?
病識感提高的同時,有可能造成過度診斷的問題,擔憂疾病也可能造成急於得知病名或是慮病症的情況。
作者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從過度診斷的角度詮釋健康與不健康的界線,讓讀者能夠釐清身體與診斷之間的本質。
▌從病理角度破除精神疾病汙名化
蘇珊・歐蘇利文走訪各地進行田野調查,探詢不同個案的精采故事,從生理、心理與社會的角度,推理這些病理所造成的創傷源頭。
讓更多人得以知曉這些發生在各地,獨特卻不知如何向人述說的動人故事。
✦
▌更多面對壓力,有效舒緩身心的方法